[修宋张太傅墓成示张沛景刘贤士诸子]
张汝霖 (清·乾隆)
一代忠臣迹,千秋风教原。
长鲸天覆国,大鸟地封冤。
熠熠青燐夜,茫茫赤坎村。
山空阴藓合,路古暗潮吞。
大葬悬牟子(俗名大葬岭),群贤或耳孙。
抚碑能堕泪,歌些为招魂。
草茀规神道,峰开凿墓门。
香台御月影,仙戺甃永痕。
华表新归鹤,灵函旧化猿。
若堂人远见,不树地常尊。
九曲支通澥,三台轴转坤。
乘云金甲现,羃火玉鱼温。
有地还抽棘,因时好蔗繁
(置西坑迳田三十九亩有奇以供岁祀)。
官司劳省阅,典礼待昭恩。
忾念祥兴辙,曾依义旅援。
荔宫红故宅,花累白荒屯。
板荡孤忠激,风流旧俗存。
海山高仰处,丹籀嵌云根。
[舟中晓望黄杨山张太傅墓作]
张汝霖 (清·乾隆)
日恋云绵未肯明,水烟低处碧峰横。
空山寂历自今古,一代兴亡系死生。
草短秋风梳马鬛,溪长灵雨乱龟更。
寒潮尤为家儿怒,西上厓门更不平。
御璧钱唐运巳移,间关航海独安之。
人如北去悲柴市,墓比西冷愤柏枝。
曲水有情通望眼,断云无事系秋思。
百年等是沧桑尽,唤起眠鸥问不知。
【作者简介】张汝霖(1709-1769年),安徽宣城(今宣州市)人,乾隆元年(1736年)由拔贡保举发广东,任河源、香山(今中山市)、阳春知县,为官廉介公慎,以厘奸剔弊为己任,鼓励垦沙田、修水利、建书院,颇有政声。于乾隆十一至十二年(1746-1747年)任香山知县权(兼署)澳门同知;十三年(1748年)实授澳门同知,后因处理澳葡兵杀害华人事件中有让步表现而被议削职。
《哺母歌》并序文录如下:
赵以纶
(序)赵瑞图先生至孝成性,母伍氏,目瞽齿缺。君晨昏讲学回,怡声问安。每食,常恐哽咽,必细嚼如糜以喂之。如此历十余载不懈,未尝以告人。母年至九十而精神尚好,几忘其瞽,余寓与毗邻,知之最稔。因感君事亲之诚,为制俚歌以颂之:
舜瞽父,公瞽母,六十犹孺甜。呜呼,瞽母世间多,其奈年高齿豁何!恨非唐夫人,朝夕乳吾亲,无齿何能食,空言罗错珍;眇彼禽中鸟,反哺报勤劬,嗟哉腼然余,胡为独不如?早来讲学简吾祠,迟归又恐慈母饥。蔬菜和肉细细嚼,塞上琼酥甘若饴。如此更历十寒暑,俨同稚子不忍离。呜呼!我公哺母如哺儿,孝情洵是古来稀。我岂好谀词,人人口有碑!
【注】赵瑞图(1862 ~ 1923),名登旸,又名炳麟,字耀邦,号瑞图,又自号东溪居士,大赤坎村人,10岁丧父,母伍氏目瞽耳聋齿缺,瑞图事之以至孝,昏晨侍水,朝夕哺糜,德行颇受时誉,乡人为此作《哺母歌》表赞。瑞图性情温良、正直,热心乡间公益事业,17岁始,于村中“简吾祖祠”私塾任教17年,后于乡办“育才小学”任校长兼教员23年;自带头发起重修斗门墟风流桥一议后,率子多方奔走筹足资金;以身作则、廉洁奉公,布置专责财务管理及组织工程实施。惜在桥将建成时,于1923年农历五月十二日病逝。
(刘君续搜集整理)
[孙周氏太夫人期颐祝词]
孙文(孙中山)
三从四德兮巾帼之英。贫而无怨兮德性廉明。
克勤克俭兮乡党有声。笃信基督兮不慕虚荣。
获福无量兮子孙昌盛。耶和华锡嘏兮寿百龄。
【作者简介】孙文(1866~1925),即孙中山,字逸仙,曾化名中山樵,广东香山(今中山市)人,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。
【注】孙智兴之母周氏1919年百岁大寿时拍下生日照片,得孙中山在照片上题“淑德高龄”四字,又另题祝寿词自“三从四德兮”至“寿百龄”止,凡九言六句共54字。孙智兴,又名孙光明,生卒年未详,斗门泥湾村人,早年赴澳大利亚谋生,于悉尼某基督教堂中与孙中山相识,在孙中山的影响下,秘密组织团体、动员华侨为革命捐款。后返香港在永安公司任董事,期间继续支持、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,深受孙中山器重。1917年,孙中山以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的身份任命孙智兴为香港筹饷委员。
(刘君续搜集整理)
修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墓碑
张汝霖 (清·乾隆)
太傅自兵沮皋亭,与文陆二公决计航海。文公旋陷五坡,陆以儒臣流离进讲,独公艰难搘拄。卒之君死国、臣死君,孤忠大节,扶宇宙而植纲常。今其遗闻往迹,若灭若没于溟山杳蔼间,令人凭吊,低回不能去。其祠在厓山者,曰“大忠”,并祀文陆,广州小南门外亦然。阳江则专祀太傅,其墓一在平章山,一在香邑之黄杨山即今所修者。考宋史载,公溺死平章山下,元史谓死海陵港口。平章即海陵东峰,隶阳江境,公之瓣香祝天、覆舟于此无疑,而故一统志即据是以定公墓,何也?《黄淳志》载:公死,诸将得其收尸焚之,亟(按,疑为“函”字之笔误)骨葬潮居里赤坎村。阿(?)今封平章山墓,陈公甫以诗吊之曰:大封赤坎墓,昭昭众所闻。至黄才伯则曰:阳江不见潮居里,此地真存太傅坟。若是者,果孰信而孰疑耶?余谓陆公于厓门负帝赴海,今其墓乃在潮州屿中。盖太傅兵败,张宏范乘胜追蹑,二公虽已授命,残卒故部势不获即于死所从容封窆,须携之稍远而后克葬,亦固其所。况赤坎村近在黄杨山麓,实故潮居里地,而平章所属曰寿文都,此其尤较著者。史书其所死而不详其所葬,后人遂以死所当之。要不,越才伯所称祀在阳江、墓在潮居者近是,公甫之诗亦偶未深考耳。邑南里许曰天王桥;沙涌有宋行宫,端宗驻跸马南宝宅所经也;全后陵在梅花水间,遗民故多为疑。以疑人者,当是时宋事已无可为,太傅屯井澳,住(按疑为“驻”之误)厓门,众二十万,经七阅(?)月。濒海之邦,其君子赞策而宣猷,其小人执殳而馈饷,虽至于败亡诛灭之而有所不悔,其公之精诚义烈,俾犯难而忘死欤?抑斯民忠义之性激发而自效欤?都人士生忠义之乡,千载而下,流风不泯,过公墓者东睇零丁、西眺慈元,感叹之余,吾知必有油然兴者矣!先是,将表公阡,风励士庶,冀得考证图籍,衷于一是。会张生沛景等来请,即割俸以倡,并置西坑迳田三十余亩,畀景等掌之,以黄梁都司巡检察核而尸其祀。擘画甫定,墓亦竣工,乃详为之辩,而著其关于风教者昭示来许。公讳世杰,范阳人,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公,事具宋史。既纪于碑,又遗之歌以侑神,其辞曰:我公之勇,莫扶天倾。我公之忠,炳于日星。臣力竭矣,海陵之舟。臣鬼厉兮,云中之矛。呜呼!臣宜葬于鱼腹兮,胡诸将函骨于此邱?黄杨之山,赤坎之原,云为扃兮烟为垣,月为轮兮霓为旛,雨纷纷兮灵其来,风飒飒以归潮兮,神其陟乎天阍,焄蒿而悽怆兮,式如闻而如见。天坏一抔、霜露一毛兮,庶我享而我鉴。(按:原文无断句,为便于释读,故加标点,所附诗作亦如是。)
(刘君续搜集整理。)
黄梁都创建和风书院序
黄槐森(清·乾隆)
黄梁都创建和风书院序
荔枝山植庭黄槐森撰并书于桂林薇垣
书院之设,所以培士类、育人才;建于国,建于乡,其义一也。我都旧有澄澜、天衢两书院,道光年间先后颓圮。咸丰十年,先君灼三公会商梁梧冈、赵旭初诸公于土城内,倡建凤冈乡学。甫成而人文蔚起,槐幸捷贤书、登翰苑;厥后孝廉赵亦农、黄逸初、赵紫庭亦以科名相继,未始非乡学发其祥也。光绪十三年夏,胞兄凤墀、侄培元与赵青池、梁焕南辈,以“乡学虽足振文风,而斋舍未增,无以广敬业乐群之益”,奚倡议建书院于乡学之右。时有赵星台、赵浓秋、黄俸云、梁渭廷诸君首倡义捐,乡人亦踊跃乐助,遂于是年腊月卜吉兴工。适邑侯张公墨缘,精堪舆,迺为增高后楼作其势,开广中门通其气,围筑照墙截其荡,庶得山川之胜,以应运会而发英奇。又名之曰“和风”。夫和风,通邑之祖山也,其名以此。盖亦取灵秀钟毓之意,俾肆业其间者皆蔼然如坐春风和煦中焉。计肇造于光绪十三年腊月,迄十八年五月告竣,统经费银七千余両,均由本都各乡村捐集而成,其乐善之举正不可没。惟书院既成,尚缺延师劝士之资。谋之约绅赵笏堂、赵紫庭、赵敏生、黄鼎臣等,由防海公约捕费岁拨银六百両,备修束膏火之需。经县至通详立案,以垂久远。从兹乐育薰陶,英豪辈出,勉为国家柱石之材,是则余所厚望也欤!是为序。
光绪二十年岁在甲午之二月二十日建
(中山市张仲伟提供,刘君续搜集整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