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谣,即民间歌谣,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童谣。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在乡村广泛流传,家喻户晓,不知传诵了多少代人。诗人黄遵宪回忆童年生活时写道:“牙牙初学语,教诵《月光光》;一读一背诵,清新如炙簧。”在斗门,许多耳熟能详、反映人民生活及其特殊心态的歌谣还流传到海外。民谣乡土气息浓郁,语言简练,朗朗上口,易学易记;有的通俗诙谐,有的富于哲理,有的展现世情,有的充满意趣,尤其深得妇女儿童喜闻乐唱。曾经的民间歌谣已然归属于本土的文化遗产,进入新世纪之后,随着流行歌曲等多元文化的涌现,民谣乡音逐渐远去了。然而,无论是生活在乡间还是旅居海外的年长者,只要有人吟出开头一句,就会唤起淡淡的记忆,一首首久违的民谣就会背诵出来。有一次,白发苍苍的斗门籍老华侨莫景胜伉俪,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 ,偶然看见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唱儿歌,竟勾起了童年的回忆,用纯正的乡音吟诵起儿时学会的一首首歌谣来了。儿时的童谣,带着刻骨铭心的回忆,陪伴他们回首一生啊。你唱我和,唱出乡音,唱出亲情,唱出感怀,让人们的思绪一下子回到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。对于当今的年轻人和外来务工者,民谣不仅会给人一种新鲜感,而且会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感。吟诵品味本土民谣,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特别的感受。
《中秋谣》:
八月十五是中秋,有人快活有人忧;
有人高楼饮烧酒(白酒);有人茅舍吃芋头。
有人高楼吹玉笛,有人路边把泪流。
《灯盏冇油》:
灯盏冇油盼月光,米缸冇米望禾黄;
挂起禾镰(镰刀)冇米煮,漂洋过海去逃荒。
短短四句话,就形象地揭示了早期华侨出国的某种原因和无奈的选择。
《别乡井》:
别乡井,出外洋,十年八载不归乡,
冬去春来草又绿,闺中少妇愁断肠。
《青春守生寡》:
青春守生寡,千里迢迢难共话,
想来想去乱如麻,细想他,
虽在天边云脚下,三更还望他归家。
《喜鹊喜》:
喜鹊喜,贺新年,阿爸金山去赚钱,
赚得金银千百万,返来起(建)屋兼买田。
《三句唔到就“揽糖”》:
少小离乡邦,三十始返唐,媒婆来往急忙忙。
父母闻声心中喜,三句唔(不)到就“揽糖”(举行订婚仪式)。
《有女毋(不)嫁金山郎》:
有女毋嫁金山郎,掉转船头难见面;
有女要嫁耕田仔,朝见晚见好团圆。
民谣《鸡公仔》:
鸡公仔,尾弯弯,做人新抱(媳妇)真艰难。
早早起身孺人(家婆)都话 晏(晚),眼含泪水入下间(厨房)。
《过新年》:
过了冬至就是年,阿爸金山多寄钱。
新年人人做新衫,买个肥鹅过肥年。
民谣《金咯鸡》:
金咯鸡,银咯鸡,今年好世界。
谷米又平,仔女又快大,娶埋(了)新抱(媳妇)冇挂怀(不用挂心了)。
《做花鞋》:
喜鹊叫,公鸡啼,一群姊妹做花鞋;
做好花鞋上街卖,人人赞赏好手势(好手艺)。
《霸巷鸡乸扭纹柴》:
巷头有个霸巷鸡( 泼妇),巷尾有个扭纹柴( 难对付的人);
家婆话唔听,老公骂唔赢,
狭路相逢在巷中,两个恶乸(泼妇 )打一场。
《银仔白》:
银仔白,金仔黄,唔好阿哥花清光。
卖田拆屋唔够使,爹娘痛哭嫂投塘(投水自尽)。
《禾雀仔》:
禾雀仔,满天飞,阿爸金山寄信归。
劝娘莫养娇娇女,游手好闲败门楣(败坏家门)。
《你有力》:
你有力,去揾食,男学耕田女学织。
织出白布种出谷,唔好(不要)好(爱好)吃懒出力。
《光阴好》:
光阴好,光阴好,学人做事要趁早。
莫说你还年少,莫说你天份高,光阴一过人就老。
如《初三初四月团圆》:
海上有人放纸鸢,圭峰山顶扒龙船。
十五十六娥眉月,初三初四月团圆。
其中第一与第二句,第三与第四句各互为反说,儿童会有疑问,通过解说纠正可让其加深印象。
童谣《月份歌》,表现一年间乡下生产、生活和自然现象等特点,请听:
正月起塘底,二月担塘泥(塘底淤泥可作肥料),三月塘水满,四月蠄蜍蛤蚧(青蛙)叫,五月扒龙舟,六月禾束(挑稻禾的扁担 )担禾苗,七月仙女过天桥(牛郎织女节),八月田螺补菉(柚子)家家有(过中秋节),九月九(重阳节)纸鸢半天吊,十月新谷出墟粜(卖),十一月是冬(侨乡有“冬至大过年”之说),十二月是年(农历春节),家家门口贴红钱(红纸花)。
童谣《团团转》:
团团转,菊花园。阿妈话带我睇(看)龙船。
我唔睇,睇鸡仔。鸡仔大,攞(拿)去卖。
卖得几多钱?卖得三百六十仙。
《落水仔》:
落水仔(下小雨),讨(拿取)帽戴,
阿妈打,阿婆“寨”(劝架),
阿公返来睇见眼睨睨(不满意但又无可奈何)
《月光光》:
月光光,照地堂。
年卅晚,食槟榔。
槟榔香,送俾阿婆尝。
《荔枝枝》:
荔枝枝,吊满树。岭南佳果谁唔如。
快寄封信到金山,叫爸返来食荔枝。
《鸭仔恋水凼》更是脍炙人口:
鸭仔恋水凼,梅花跌落菊花林。
阿妈心焦唔吃饭,唱支歌仔解娘心。
(区达权搜集整理)